《安徽日报》|把人才培养深植于江淮大地

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1:05    点击次数:54

志存高远、脚踏实地,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,厚植爱农情怀,练就兴农本领。安徽农业大学始终将人才培养深植于江淮大地,积极引导青年学子投身乡村振兴一线,在实践历练中坚定为农志向、提升兴农技能,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、家国情怀、德才兼备、人格完善的强农先锋、社会英才。

聚焦“三农”工作重点任务

夯实乡村振兴的“压舱石”

聚焦政策导向谋顶层设计。深刻把握中央及省委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政策导向,加强与农业农村相关部门的常态化沟通,组织专家团队开展政策预研和效果评估,围绕高水平江淮粮仓建设等,主动调整学科专业布局,促进农工、农文、农理、农医等多学科协同攻关,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集成优势。

统筹要素资源聚创新合力。抢抓“1+5”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机遇,构建“政产学研金服用”协同机制,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、现代产业学院和技术转移中心,与农业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和实训基地,推动创新要素向乡村集聚。

扛起“强农兴农”使命担当

壮大乡村振兴的“动力源”

建立“厚植三农”的育人体系。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使命教育,将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。紧扣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需求,着力构建“价值引领—知识传授—能力培养”三维育人体系,打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安徽特色的思政精品课程,筑牢学生思想根基。

展开剩余56%

构建“精准适配”的培养模式。围绕安徽现代农业发展需求,优化专业结构,增设智慧农业、乡村治理等新兴专业方向。实施“农垦班”“老乡鸡班”等“订单式”培养,与地方政府、农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,共建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。深化产教融合,推广产业导师制、项目驱动教学等模式,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。

健全“导向鲜明”的评价机制。完善教师评价机制,加大服务乡村振兴的业绩在职称评审、岗位聘任、绩效考核中的权重。建立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学分认定和奖励办法,将服务乡村振兴表现纳入评奖评优体系。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基金,支持师生开展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和实践项目。选树服务乡村振兴先进典型,营造投身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。

勇担“强国有我”时代重任

锻造乡村振兴的“生力军”

深化“下沉一线”的实践体系。依托学校八大综合试验站和科技小院体系,组织青年学子开展中长期驻点实践,深度参与安徽特色产业的技术推广和服务。联合省教育厅、团省委、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建立常态化乡村振兴调研机制,系统采集农业农村发展数据与典型案例,引导学生扎根具体产业和生产场景,做到知行合一。

搭建“多元拓展”的建功平台。完善“西部计划”“三支一扶”等基层项目的校内选拔和培训机制。与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青年工作站、创新创业实践基地,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。支持青年学子参与产业振兴、社区服务等工作,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创新能力、组织协调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,练就堪当大任的“铁肩膀”。

培育“持续赋能”的全新范式。建立健全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保障机制,对赴乡村开展科技服务、创业实践或长期就业的学生给予政策支持。建立“乡村振兴校友导师库”,邀请毕业生担任校外导师,提供经验分享和职业指导。搭建青年建言献策平台,定期征集针对乡村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,推动优秀方案落地试点,真正让青年从“受益者”成长为“建设者”。

发布于:北京市